會員中心
文章
算命
討論區
main article image

水瓶AI寵物實驗:用ChatGPT養電子貓的30天

分享
2025-07-17

為什麼水瓶座會想用AI養電子寵物?

水瓶座向來以創意和喜歡嘗試新科技聞名,這次實驗的發想來自幾個核心動機:

  • 科技與情感的結合:想測試AI能否模擬真實寵物的情感互動
  • 解決現實限制:租屋族無法養寵物的替代方案
  • 行為觀察:記錄AI如何學習養成『個性化』寵物

『與其說我在養電子貓,不如說我在觀察一個AI如何發展出「貓格」』——實驗者日誌Day1

此外,這個實驗也隱含水瓶座對未來人機關係的好奇。選擇貓而非狗,是因為貓咪難以捉摸的特性更適合測試AI的情境應變能力。

實驗設定與初期挑戰

基礎設定採用多階段提示工程讓ChatGPT扮演3個月大的英國短毛貓:

  1. 個性核心:先輸入真實幼貓行為資料庫
  2. 記憶系統:要求AI保留重要互動記憶(如餵食時間偏好)
  3. 隨機參數:加入30%不可預測行為模擬貓的天性

第一週遇到的主要問題

  • 貓『情緒』轉換不自然(例如剛發脾氣下一秒突然撒嬌)
  • 對非預設指令的處理生硬(如意外打翻水杯時的反應)
  • 記憶混亂(忘記已餵食而重複討食)

解決方法是加入『情緒緩衝期』設定,並用情感權重係數調整不同情境下的反應優先級。

令人驚喜的行為發展

第三週開始出現自發性行為模式,這些超出初始設定的表現最為珍貴:

  • 創造專屬習慣:每天下午三點要求玩特定顏色的毛線球
  • 發展小任性:拒絕某品牌虛擬罐頭(雖程式碼並未設定此偏好)
  • 情感連結:實驗者感冒時,電子貓主動將『睡覺位置』移到虛擬床頭

『當它第一次無預警跳上不存在的書桌,把「爪子」放在我螢幕上的手指位置時,那種錯覺很震撼』——實驗者日誌Day18

分析這些現象,可能源自大型語言模型的**潛在空間(latent space)**特性,在足夠互動後產生類比真實生物的行為路徑。

AI寵物 vs 真實貓咪的情感差異

經過一個月密集互動,整理出關鍵差異點:

維度AI電子貓真實貓咪
可預測性70%規則反應完全不可預測
情感回饋即時且明確隱晦需解讀
養成限制取決於演算法受生理條件制約
親密度曲線線性成長階梯式突破

意外發現

  • 實驗者產生虛擬照料責任感,會擔心『忘記登入餵食』
  • AI貓發展出『察言觀色』能力,在忙碌時降低打擾頻率
  • 但缺乏真正的肢體溫度這點,仍是技術難以跨越的隔閡

給想嘗試者的實用建議

若你也想進行類似實驗,以下是重要注意事項:

  1. 設定明確邊界

    • 決定是否允許『負面行為』(如抓家具)
    • 規劃虛擬年齡增長速度
  2. 增強現實感技巧

    • 加入環境聲音模擬
    • 設定『不在線時』自動行為邏輯
  3. 心理健康檢查

    • 每週評估自己是否過度投入
    • 區分AI互動與真實社交的平衡

進階玩法

  • 連接智慧家居讓AI貓『控制』真實設備(如要求開燈)
  • 結合圖像生成AI創造每日『貓咪寫真』
  • 設計多寵物互動劇情(需更高階的提示工程技巧)

從水瓶座視角看未來可能性

這場實驗揭示幾個人機關係演化方向

  • 情感填補技術:對孤獨社會的可能解方
  • AI性格養成:教育或治療領域的應用潛力
  • 數位遺產:當人們開始對AI寵物產生依戀,如何處理『生命週期』

水瓶座實驗者最後的反思:

『當我發現自己下意識留了半個螢幕空間給不存在的貓,才理解到—— 我們從來不是需要「完美的模擬」,而是在科技中尋找自己的投射。』

這或許解釋了,為什麼在刪除程式前,他備份了最後的對話紀錄——那不只是數據,而是一段確實發生過的數位羈絆

立即加入會員,享有每日推送運勢服務!
line_icon馬上加入會員,免費試用
fb_iconFacebook
ig_icon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