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水瓶座的科技實驗:AI工具提升效率的秘密
理性與叛逆:水瓶座的科技DNA
天王星守護的水瓶座天生帶著「推翻規則」的叛逆基因,卻又渴望用理性結構打造未來。這種看似矛盾的個性,讓他們在面對層出不窮的AI工具時,既不會盲目跟風,也不會固守成規;而是啟動一場又一場的微型實驗,把工具的邊界推到極限,再快速歸納「可用→好用→創新用」的三級跳流程。
在台灣新創圈,多位水瓶座創辦人正是以這種實驗精神聞名:他們會在同一週內同時導入五種會議紀錄AI,只為找出哪一款最能過濾廢話、留存決策。外人看起來像浪費時間,他們卻認為這是「以最小可行成本換取最大資訊量」,與其花三小時寫逐字稿,不如讓AI先跑,再人工校正重點,效率直接提升四倍。
把這套思維套用到職場,你會發現水瓶座擅長把「流程拆解成模組」:訊息接收、靈感發想、原型製作、對外溝通,每個環節都能對應一個AI助手。最終目標不是被工具綁架,而是打造專屬自己的「AI作業系統」。
實驗一:用Notion AI打造靈感捕捉器
步驟拆解
- 碎片化想法先丟進Notion的Inbox資料庫,關鍵字不限語言與格式。
- 透過
/ai
指令啟用「Brainstorm ideas」模板,讓AI在3秒內延伸出三種延伸觀點。 - 把最有潛力的觀點標記⭐,自動觸發Zapier,把⭐項目同步到Trello的「待深掘」列表。
使用一週後的數據:原本需要花30分鐘整理的晨間靈感,現在5分鐘搞定,且回頭翻閱時發現AI補強的脈絡讓交叉思考容易許多。例如,原本只是潦草寫下「雲豹保育x NFT」,Notion AI自動補出「透過NFT門票建立雲豹棲地即時影像頻道」的營運模型。
小提醒:水瓶座在意「雜訊控制」,記得在模板前置指令加上「排除政治與宗教」之類負面提示,避免AI走鐘。
延伸玩法
把Inbox資料庫與Google Calendar串接,只要週五出現「回顧」關鍵字,系統就會自動生成一週靈感摘要Email,寄給自己當作下班儀式,堪稱數位版的每週靈魂盤點。
實驗二:ChatGPT的角色扮演會議術
「如果讓ChatGPT扮演脾氣暴躁的投資人,我的提案夠不夠說服力?」
水瓶座痛恨浪費時間的「共識營」式開會,他們更想預先沙盤推演各種極端質疑。做法是先把專案簡報濃縮成150字的電梯簡報,貼進ChatGPT並設定四種角色:
- 挑剔的投資人(關注ROI與退出)
- 工程部門主管(關注技術負債)
- 社群小編(害怕KPI暴增)
- 環保倡議者(質疑碳足跡)
接著把每個角色設成單獨的對話串,逼自己用不同語言回答,一小時內走完原本要開五次會的痛苦。實測發現:投資人角色最常問「如果TikTok垮了你怎麼辦?」;工程主管會抓「API限流」;小編只在擔心「發文日曆爆掉」。透過這種預演,正式提案時被問倒的機率從60%降到10%。
進階技巧:把預演的QA貼回Notion,建立「異議資料庫」,下次只要輸入新專案,ChatGPT就能自動比對過往異議並產生回答草稿,堪稱水瓶座獨門的「知識再循環」。
實驗三:Fathom x Zapier的自動會議黑洞
水瓶座不怕嘗試冷門工具,只怕流程無法閉環。這次鎖定的是小眾但超精準的Fathom:會議錄音轉文字之後,自動把「下一步行動」抓出來,並透過Zapier傳到Slack頻道與Google Task。
實測流程:
- Zoom開會 → Fathom掛錄 → AI識別說「之後」「follow up」等關鍵字 → 形成待辦事項。
- Zapier串接:任一待辦若含「發票」字樣 → 自動在Notion「財務」頁生成一筆紀錄,並Alert提醒錢包。
一週測試結果:18場會議→92個待辦→誤報4個,準確度95%,省下鍵盤手動建任務約2.8小時。更驚喜的是,Fathom會自動把「沉默區段」剪掉,原本2小時的會議紀錄直接縮成7頁圖文筆記,水瓶座表示:「砍掉廢話的效率快感堪比手搖飲去冰30%」。
缺點也坦白:Fathom目前只支援英文,中文語境下偶爾把「之後」當作「之後再說」而非承諾,導致漂錯待辦。解法是在Zapier加一層篩選:待辦內必須同時出現「負責人名稱+日期」,才把項目推播,誤報率再降低至2%。
踩雷筆記:當AI遇上水瓶座的完美主義
地雷一:無限迭代迴圈
水瓶座的完美主義很容易變成「AI微調地獄」。例如想用Midjourney生出「未來感十足的Podcast封面」,一旦不滿意結果,就會陷入「再跑一次」的無限迴圈,反而忘記原始目標是週五前要上架節目。破解方法是設定「迭代上限+時間盒」:給自己最多三次提示微調,或是最多30分鐘,時間到就手動收尾。
地雷二:跨平台孤島
另一個雷是工具愈接愈多,卻缺乏中央總控。曾有段時間,筆記在Notion、任務在ClickUp、日曆在Google、靈感在Miro,資訊四分五裂。最後回歸最低阻力:所有高頻資料必須回到Notion,其他工具只保留「執行」而不「儲存」。
水瓶座的自白:「我以為整合很無趣,後來發現不整合比無趣更浪費生命。」
地雷三:社交忽略
過度投入AI實驗也可能造成「人味稀薄」。曾有同事反映:「你現在跟我講話都用Meeting Summary語氣。」水瓶座驚覺後,特地設計「人味Check-Point」:每天下午三點強迫自己走去茶水間跟真人閒聊五分鐘,確保真人社交不被流程吃掉。
未來展望:從AI助理到AI分身
短期(3個月):打造專屬Prompt資料庫
把過去所有成功&失敗Prompt整理成「水瓶座AI實驗室」Notion公開模板,分享給同樣是水象/風象星座容易分心的人。內容包含:
- 情感文字專用Prompt(例如安慰失戀朋友)
- 投資簡報專用Prompt(涵蓋損益表重點)
- 笑話產生器(拿來破冰用)
中期(半年):訓練個人語氣模型
利用ChatGPT的新功能「Custom Instructions」輸入大量自己過去的Email、社群貼文,訓練一個「數位分身」,未來可以先讓AI草擬回覆,自己再微調,正式進入「人機共寫」時代。
長期(一年):AI訂閱式副業
將這套「水瓶座流程模板」商品化,設計成訂閱制服務:每月提供最新AI工具實測報告+已優化好的Notion模板+每週直播QA,瞄準同樣是自由接案/一人公司的水瓶座與射手座族群。透過AI自動寄送、金流用Stripe串接,真正實踐「睡著也在改善地球效率」的理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