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雙魚海底攝影課:用手機捕捉夢幻水世界
雙魚迷幻眼:開啟水下的第一眼驚豔
海不會說話,卻用色溫與光斑說故事。
雙魚座天生自帶濾鏡,看什麼都像 MV。把這股靈感搬到水裡,第一步不是按快門,而是「閉氣感受」:
- 用腹式呼吸讓心跳放慢,耳膜不再轟鳴。
- 讓視線漂浮,找尋丁達爾光柱穿透水層的角度,那裡就是最天然的柔焦燈。
- 雙魚慣有的曖昧感正好用來觀察微小漂浮物:一粒沙、一顆氣泡,都能變成主角。
如果水面有浪,記得先讓鏡頭貼近玻璃或防水殼,減少折射;拍攝前以手掌遮蓋鏡頭測光 3 秒,再回到主體,能平衡過曝。這些小技巧,都是雙魚在「夢遊」時不小心偷到的現實彩蛋。
手機準備術:讓你的 iPhone 或 Android 變成防水精靈
把手機當人質之前,先給它一件救生衣。 市面上的防水袋琳瑯滿目,但對雙魚來說,美感與安全同樣重要:
- 嚴選 IPX8 等級:至少 10 米深的壓力測試,讓你潛進魚群不慌張。
- 防霧片不可少:剪一小片汽車擋風玻璃除霧貼放進袋內,可有效抑制霧氣,畫面才不朦朧。
- 掛繩+腕帶雙保險:雙魚最容易恍神,浪一打就漂走,繩子就是你的第二雙手。
拍完回到岸上,立刻用蒸餾水沖洗並風乾,避免鹽分堵塞充電孔;若使用保護殼而非袋,記得趁機把殼內外的水珠甩乾再開蓋,否則一灘水會讓你以為鏡頭起霧。硬體顧好,軟體才不會哭。
光線魔杖:在水裡做一位光的導演
水下色溫下降,每往下 3 米就失去 1 檔紅色光譜。雙魚若想維持 Instagram 級的粉嫩感,必須會「借光」:
- 最佳黃金時段:早上 8~10 點、下午 4~6 點,太陽斜射,角度像神明灑下的聚光燈。
- 反光板 DIY:銀色汽車遮陽板剪成 A4 大小,請潛伴拿著補亮主體,效果堪比昂貴水底燈。
- 利用白平衡鎖定:長按螢幕鎖定曝光後,手動滑向暖色溫 +15~20,讓珊瑚色系回到肉眼所見。
若拍人像,把鏡頭由下往上 30 度仰角,可讓氣泡沿下巴光暈打亮眼神;再配合慢速快門 1/30,水流會拉出拖影的夢幻紗簾——這就是雙魚獨有的浪漫特效。
構圖心法:在你的觀景窗裡養一條故事線
雙魚的大腦像剪貼簿——思緒亂中有序,構圖也是。先用三分法打底,再把主體放在中央偏下的「水點」,留白給浮游生物經過;其次,善用線條:
水流是天然 S 型,把海草當成手寫簽名。
- 前景框景:找尋破損的珊瑚孔洞當前景,手機貼近拍下遠處潛伴的剪影,形成偷窺式層次感。
- 重複元素:一群銀鱗魚整齊轉彎,手機橫拍,利用「節奏」打造《少年 Pi》般的魔幻畫面。
- 色彩對撞:橘色小丑魚游過紫色海葵,雙魚的夢幻配色學永遠來自自然撞色,不需要多餘濾鏡。
別急著一次拍好,先在腦海寫分鏡表:開場(廣角)、轉折(特寫)、結尾(剪影),讓觀者在單張照片中也能經歷情緒飄移。
後製雙魚淚滴:夢境調色盤的 5 個關鍵步驟
拍完只是起點,後製才是雙魚真正的潛意識塗鴉:
- 基礎曝光:LIGHTROOM 套用「水下自動」後,拉高陰影 +25,把暗部細節找回來,但保留深海神秘。
- HSL 魔法:把藍色飽和 -15、明亮 +20,綠色飽和 +15;此舉讓海水有薄荷感,像是加了仙氣濾鏡。
- 分割色調:高光加**#A9D1E7 淡藍**,陰影加**#4E008E 深紫**,營造電影《但以理海洋》那種迷離色盤。
- 顆粒與暈影:顆粒 10、大小 25,讓畫面有類比底片質感;再暈影 -15,聚焦視線到光柱中央。
- 最後一滴雙魚眼淚:進入 Instagram「Reels」套用「VHS 故障」轉場 0.5 秒,讓氣泡碎裂帶入夢醒迴圈。
儲存時勾選「最大相容性」JPEG,再上傳雲端,順便把影片花絮剪成 15 秒 Reels;標註 #PiscesDreamingUnderwater,讓全世界的同類找到彼此,一起把海洋變成無邊際的意識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