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員中心
文章
算命
討論區
main article image

雙子Podcast雙聲道開台:一人分飾五角現場,從靈魂對話到自我和解

分享
2025-08-05

史上最大膽的聲音實驗:為什麼要把一顆腦袋切成五份?

「如果一個人就能吵成一團,那雙子就不是兩個人,而是一座合唱團。」——開場白永遠是這句。

《雙聲道》 的第0集裡,我把所有自我介紹都刪掉了,直接讓 A角理性記者B角厭世吐槽魔C角溫柔社會觀察員D角超ㄎㄧㄤ邊緣怪童E角黑暗內心裁判 輪番上麥。整個企劃沒有「主持人」,只有「誰今天是主角」。

我選了三個字串起原因:極端、分裂、好奇。雙子被說是 多重人格模擬器,但單純的雙聲道剪接已經不夠餵飽躁動的腦海。我乾脆拆掉人格界限,讓五種聲線在同一集裡互嗆、安慰、出賣彼此,讓聽眾邊笑邊起雞皮疙瘩:

  • 理性線:提供實驗數據與心理學Paper
  • 吐槽線:追上熱搜話題,把所有粉紅泡泡戳破
  • 溫柔線:讀聽眾私訊,以柔和語調道破脆弱
  • 怪童線:掏出台灣古早童謠與迷因,把時間線扭成莫比烏斯環
  • 裁判線:在下集預告裡冷聲宣判「本期最該被刪除的是誰」

這不只是玩角色扮演,而是一場對單一身份敘事的反抗——如果「我」從來不是完整,那又何必假裝優雅?

設備軟硬兼施:一台麥克風如何生出五種景深與情緒切點

真正難的不是演五種人,而是讓聽眾「聽得出來誰是誰」又可「無縫銜接」。我把工程目標拆成三塊:

1. Acoustic Portrait——聲紋定調

  • A角理性:把麥克風距離拉到25公分,加上低切EQ 100Hz,讓聲音呈現 冷冽咬字
  • E角黑暗:反而貼麥並拉高壓縮比(Ratio 6:1),保留氣音與齒擦爆裂音,使低語像耳邊刀刃。
  • D角怪童:套上一層80年代電話濾鏡,失真+頻寬限制,讓回憶自帶雜訊雪花。

2. Dialogic Editing——誰先誰後,就是劇情

我把整集文本當作 開放式結構:先錄一串「任務目標」,再讓不同人格自由接力。最後用 Audacity Label Track情緒曲線繪製成貝茲曲線,再依照弧線決定誰得在2分32秒時突然殺出,打斷前一位的自溺。

3. 臨場風險——要塞幾個 變聲器 才不穿幫?

某天深夜測試,發現 「共振峰偏移」 太明顯,一聲就知道是同一人。最後把心一橫:保留破綻。因為被拆穿的瞬間,反而揭露這檔節目的核心——

刻意精緻的破綻,就是雙子的誠實告白。

五種聲音的幕後DNA:從童年錄音帶到深夜焦慮群組

我把五角的原型素材攤在滿地便條紙,才發現全是多年碎片:

A角 理性記者

翻出大學新聞採訪營錄音,當時訓練自己「對任何情緒保持3公分距離」;那句「我再確認一次」成了角色口頭禪。

B角 吐槽魔

源自高中BBS匿名帳號「毒舌祖師A」,15年前寫的酸文全部變成現在的段子倉庫。每次錄音,我都在心裡喊一下那位已經消失的ID:「喂,借我罵人能量!」

C角 溫柔觀察員

所有讀者深夜私訊截圖都被我列印,貼在隔音泡棉牆。每次開口前,先讀三則求救,讓語氣自動軟成剉冰。

D角 怪童

童年阿嬤的《流浪到淡水》卡帶轉進USB,我在鍵盤上踩鼓點,讓年代噪音躍進時間縫隙。

E角 黑暗裁判

來自焦慮症失眠時期的自責錄音:「你到底憑什麼浪費大家時間?」我把它放上Side Chain的Gate門控,每次插話都帶有自我懲罰的鈍重聲。

原來五種聲音不是我的「創作」,而是臨摹我生命裡 早已存在的五位導師

血淚剪接室:讓五位主角在48小時內不翻桌的流程管理

第1層:同步尖叫

剪接時最容易崩潰的點是——同一集裡A角才剛獨白2分鐘,B角就在背景碎嘴五句。如果手動找節奏,工程爆炸。最後我導入 Python 腳本配合 gentle forced aligner,讓文字檔自動打上 字級Time Stamp,再餵進 DaVinci FairlightADR系統,像拼樂高把人聲重綁。

第2層:情緒斷層

雙子座情緒上衝下洗,做 RMS Loudness Matching 會導致 溫柔娃娃音變得過分響亮,把黑暗裁判的存在感吃掉。我只好把整套 LUFS規範全部自訂:

  • A角 -18LUFS
  • B角 -16LUFS(需要侵略性)
  • C角 -21LUFS(保持浮游感)
  • D角無限制(故意爆錶產生破碎感)
  • E角 -14LUFS,但在1.5kHz拉升3dB,使負面耳語擁有針扎銳度

第3層:生理極限

一人配五音,意味每一次咳嗽、喝水聲都得重錄。我把痰音做成SFX庫:「Cough_Cynical」「Sip_Hysterical」,乾脆讓打嗝也變成一種人格切換觸發器。

第4層:心理糾葛

剪到一半,裁判音嘲笑記者音:「你根本在自我感動」。我按暫停,乖乖走進廁所對鏡子道歉:「對不起,今天太忙沒顧好你。」那一刻才發現:編輯室裡最大的敵人是內在整合,不是技術

第5層:發布恐懼

上傳前一夜全部音軌mute,閉眼5分鐘問自己:如果聽眾在公車上聽到黑暗裁判的詛咒,會不會從此拒絕世界? 我把那句詛咒改成氣音版本,削減40%惡意,留下60%真實。容許瑕疵,就是對聽眾最大的尊重。

聽眾回饋與社群分裂:他們堅持某某角才是真實的我

上架72小時內,留言區質變成小型辯論場

  • 「C角才是真實的他!否則怎麼可能讀到我的私訊哭點?」
  • 「笑死,D角根本是你壓抑的童年!你媽以前在客廳播洪榮宏對吧?」
  • 「裁判音是AI吧?人類不可能這麼冷酷。」

我原本擔心 身份過載會造成疏離,結果相反:聽眾各自 認領 一個碎片,還開始為「哪一角需要更多曝光」吵架。有人剪出 「裁判語錄Top10」,有人開 「娃娃音C角陪你讀書直播」,甚至有人把D角歌單做成Spotify歌單公開播放清單。

更有趣的是 徵友啟事:「徵求能模仿E角低語的人,深夜陪我瓦解自我。」短短24小時,百來封私訊像雪片飛進。那一刻我才懂—— 我們都在找能扮演自己黑暗面的影子

為了回應,我開了線上粉絲見面會,但要求每人只能戴一種顏色口罩,代表「這次你想當的人格」。結果現場白口罩(A理性)與黑口罩(E裁判)壁壘分明,兩隊各拿引用數據厭世金句互嗆。我反而變成旁觀者,讓觀眾替我演完了整場

Podcast不再是單向發話筒,而是裂變式共鳴器。

自我和解:原來最吵的雙子,只想要被五種自己擁抱

一路製作下來,**「誰才是雙子真正的主人格?」**這句反問愈來愈式微。我開始在每集Ending留下「全體合唱」——五個聲音在同一個和弦裡說:

「謝謝你們願意聽我們吵架,其實我們很寂寞。」

前陣子走進心理諮商室,我把耳機遞給諮商師。播放完第十集後,她輕輕問:「你願意讓他們五個 同時待在房間 嗎?」 我才驚覺——過去20年,我總在不同場合把其中一角禁聲:聚餐不帶裁判、上台報告塞住怪童、告白時綁住吐槽魔。真正的和解不是整合,而是允許並存。

最後,我在個人IG 限時動態放了30秒錄音:五種聲音輪流喊本名,最後齊聲說:「我們都是[這裡插入我的真實姓名],請多指教。」

有朋友聽完後回:「我哭不是因為感動,而是因為我終於懂了—— 多重不等於失序,而是光譜的完形。

我把這句話轉貼在剪輯室門上,當作《雙聲道》第二季開場。麥克風調好Gain值,深呼吸,五個聲音一起敲桌:3、2、1——看來他們準備好了,我也準備好了。

這回我們不吵架,只在合唱裡確認:被聽見的我們,終於一起回家了。

立即加入會員,享有每日推送運勢服務!
line_icon馬上加入會員,免費試用
fb_iconFacebook
ig_icon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