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雙魚離線詩歌展:海王星快閃3天藏愛句
快閃78小時的神祕源起:為什麼是海王星+雙魚座?
在海王星公轉一圈需耗費約165個地球年的漫長旅程中,每年僅有不到三天的「近地交角」讓它的磁場與地球潮汐產生最細膩的共振。天文學家稱之為 Neptune Perigean Harmonics,占星圈則習慣簡稱為「海王臨點」。在2024年的春分後第三波臨點,合相剛好落在雙魚座的0度,為整體能量再添一層「無邊界的心靈薄膜」。
策劃人、詩人暨沉浸式設計師李漁笙在年初一次夢裡收到「把訊息藏在鹽粒縫隙」的指令,醒來後她查閱星曆,發現距離下一次海王臨點只剩41天。於是她號召台灣12位雙魚座藝術家、3位曾在遠洋船上寫作的離岸詩人、2位調香師與1位聲音考古學家,在台北某棟即將拆除的老旅館,攜手蓋出一座只活78小時的離線詩溫室。
「離線」不是拒絕世界,而是給予靈魂暫時斷網的75折優惠券,讓我們把流量還給眼淚與耳蝸。
觀展者進場前需交出手機,換取一條繡有專屬暗碼的紗帶。這條紗帶在之後的三個展區會吸收不同氣味、聲音與光度,成為只屬於你、無法被截圖的紀念。策展團隊堅持「不留雲端備份」,所有詩句與聲響在閉展當晚將同步從主機抹除,真正呼應海王星「消逝與溶解」的核心命題。
三境流動:聲音織浪 → 光塵漫射 → 眼淚圖書館的閱讀儀式
推開鐵鏽斑駁的側門,迎面不是售票口,而是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暗廊。牆上嵌了12具水底收音器,它們昨日仍沉在東北角海域,現在則回放著不同年份、同一天的海音。策展團隊把2012、2016、2020、2024四個春分日所錄到的潮汐拿去音譜化,再交由AI轉換成雙魚座音階──一種主觀頻率僅有同溫層能聽見的低頻嘆息。
當你在廊道移步,耳機內會隨心跳混入剛剛錄下的你的呼吸,與背景浪潮形成不規則卡農。牆面油墨不斷變化,藍色漸層悄悄印出一句僅出現8秒的隱藏詩:「把我的鹽分還給眼淚,把你的耳蝸還給懷疑。」 多數人會因為顧著拍照而錯過,但現場禁止拍照──所以你只能趕快閉眼睛記憶。
第二展區索性把樓板打通,抬頭只剩交錯的鋼筋骨架與殘缺壁癌。夜間微雨從縫隙滴落,經過360度環形投影後,變成銀色流星,每一顆都標註一位雙魚座名人的遺世語錄:梵谷的「我夢見我的畫,然後我畫下我的夢」、愛因斯坦的「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」、或椎名林檜寫給友人的「我把孤獨切成小塊寄給你」。
但真正觸動人心的是流星路徑的演算法。系統即時捕捉觀展者紗帶上的繡字,把它轉換成摩斯訊號,再投射為流星的明暗節奏。也就是説,如果你的暗碼是一句「原諒我總是把晚安說成再見」,那麼天花板就會替你打下只存在30秒的光點密碼。當你越靠近展區中央的「乾涸噴水池」,流星密度越高──那裡被團隊命名為「汲墨虛井」,你必須走到極近,才能聽見井底的低語朗誦你最不想面對的那句話。
最終室鋪滿波斯地毯般的褪藍碎布,每走一步都像踏進浮空雲朵。牆面鑲嵌一列透明玻璃試管,標籤上寫著不同被置換的情緒名稱:「單戀未遂」、「愧對母親」、「畢業那天的雨太小」……參與者可從口袋掏出便條紙,寫下一句遺落的真心,折成六分之一的火柴盒尺寸,沿試管狹縫推入,並在玻璃凹槽留下一滴眼淚作為「借書押金」。
「圖書館」的規則很簡單:放入一句話,取走任何一支試管。但是如果隔天你沒把試管寄回指定地址,策展方就會把那滴眼淚滴在北海岸的礁岩上,讓大海替你哭完沒哭完的份。展期最後一天午夜,所有試管會被拆封朗讀,詩人會用他們隨身攜帶的老鋼筆,把文字謄寫在防潮的星砂紙。隔天凌晨三點徹底漲潮,那些紙被放進玻璃浮瓶,投向黑得發亮的港灣──像送給宇宙的情書,卻再也不期待回信。
五組藏在細節裡的密碼,你只可能真正遇見一次
🗝 密碼1:展區門口的「洗澡間」
那間看似被遺忘的舊浴室,蓮蓬頭滴出來的不是水,而是稀釋過後的墨魚汁,帶一點點春天的海藻味。牆壁馬賽克以不明顯的深淺色差排出一行字:「我在你背後的指紋裡迷路」。多數人以為是一句裝飾性的浪漫,其實那是星象專用內頁碼,對應海王星於1866年首度被人類望見時的天底座標,暗示整個展場是依照當年星圖「上下顛倒」建成。只有背對鏡子,讓指甲沾些墨魚汁再按上霧面玻璃,指紋才會瞬間浮現出一張仿352年前的古航海圖的顛倒地圖,指向展區外一座真實存在的荒廢燈塔。
🗝 密碼2:32°F的「未完成手風琴」
在光塵漫射區的角落,放置一台鍵盤缺了第5個Do的手風琴。每展期內,它總共只會發出24個音符,而且必須由觀眾自行完成。依照現場規則,你得先把左手指放進手風琴的冰涼風箱,讓指尖降到32°F,再於右側欽點任意單音。由於缺少Do,旋律無論如何都會「走音」,但這正是命題:“缺損處即海洋入口”。那個走音透過藏在風口的收音器,即時轉換為低頻訊號,觸發投影的地圖一次「潮汐退到三公里外」。換言之,只有你與陌生觀眾共同彈奏,才能看到整個「城市回到埋藏在海底的原始河流」。
🗝 密碼3:無聲哥哥的簽書會
傳說第三天傍晚,會有一位「無聲哥哥」現身在眼淚圖書館,他其實是本次聲音設計的總監──小時候因中耳炎失去大部分聽力。他會遞給你一本全白的詩集,裡頭沒有任何墨跡。你得用手掌蓋在紙面,讓指尖感測紙張內藏的微針凸點;那是他使用盲文點字輸出的「北緯25°的夜浪」。他靜靜地坐在那裡,只要你願意花三分鐘把一句心底的話寫在他的掌心,他就會回贈你一段即興的哼唱。這段哼唱會同步收錄至展場外放的「最終版本」潮汐音軌,成為唯一被留下的聲音檔,只可惜除了那位陌生人,此生任何人再也聽不到原版。
🗝 密碼4:再見海螺亭
出口處擺著一台看似普通的90年代公用電話,但它只能「接聽」。鈴響間隔為每7分鐘一次,每次響9秒。如果你接起,會聽見一位雙魚女子在低聲朗讀一封信,開場白總是:「你遲到了30年,但我想/海浪不會在意」。語氣既像告別又像約定。由於電話線被故意裁剪了麥克風迴路,你無法回話,只能傾聽。策展團隊在附近隱藏了一具骨董錄音機,會把那頭女子的朗讀自動刻入一卷只能播放一次的磁帶。當展覽落幕,磁帶即被投入火盆。官方唯一提示是:「如果你想回應她,明年春分前到基隆港的十三號碼頭,帶一封以海螺為封蠟的信。」
🗝 密碼5:留給自己的最後一頁
閉幕式當晚,所有燈光熄滅,僅靠觀眾手裡那條紗帶發出微微螢光。工作人員引導大家回到最初的狹窄走廊,牆面忽然顯示一行以鈉燈寫成的綠字:「你以為看見的是詩,其實是你的內心顯影。」 當文字淡去,紗帶同步亮起原屬於你個人、在整場展覽途中收集到的光、味、音資訊壓縮成的二維碼──但此二維碼掃描後不會導向任何網頁,而是一片啞光黑,黑裡只逸出一行字:「我們已經替你把剩下的歸還給大海,你不需要證明曾經發生的一切。」就在觀眾錯愕之際,全場燈光亮起,當大家再低頭看,紗帶已褪成純白,所有暗碼悉數退去,如浪潮撫平腳印。那一刻,許多成年人默默把紗帶繞在手腕當作護身符──一件沒有故事,卻承載了無盡故事的空白徽章。「離線」二字,至此完成最末也最初的承諾:讓擁有與失去同時發生,而你在其中,終於學會放手。
參與者回響:三則深夜真實留言,替我們證明愛曾流經
@wetnoodle_0317 在Threads寫道:
「離開展場後,我搭捷運回家,車廂的廣告螢幕竟然跳出一張全黑底,正中央一行白字:『謝謝你願意為陌生人掉淚。』螢幕只亮了三秒,但足夠讓整節車廂瞬間安靜。我確信不只我看見,因為隔壁阿姨也在用手背擦眼角。那一幕太魔幻,讓我懷疑整座城市其實被偷偷安置了雙魚座內建濾鏡。我把紗帶留在淡水河岸,轉身那刻聽見風說:『下一個收到暗號的人會比我們更懂眼淚的形狀。』 然後潮聲湧上,就什麼都聽不見了。」
@VincentUnsentLetters 在Dcard留下〈第47封未寄出〉:
「我決定不去十三號碼頭了。那通電話裡的雙魚女子說,她已經『在海螺亭等了30年,最後發現等的是自己年少的骨骼』。我一聽就潰堤,因為我正是那個在展場偷偷寫下『對不起,我到現在還沒學會游泳』的膽小鬼。我原以為只有自己困在內陸城市的乾涸,原來海的缺席是我親手造成的。我把原本要帶去碼頭的信折成紙飛機,在頂樓放它飛走。風很大,飛機沒墜落,像被看不見的浪潮托住,一路去往遠方。那一刻我明白,她其實從未等我,只是在替我保存我的勇氣,等到我終於敢去收。」
@田螺味的魚 透過匿名表單所留下:
「第三天晚上11:47,我在眼淚圖書館裡寫下『我好想把我媽的遺照從冰箱拿下來,但我不敢』。工作人員幫我把紙條推進玻璃試管,那位調香師輕輕替我蓋上蓋子前,拿了一撮像月桂又像鼠尾草的乾葉子,用手指碾碎,香氣瞬間鋪滿整個圖書館。她對我笑,像對一個終於肯哭的小孩說:『妳已經在冰箱門外向她告別了,不是嗎?』
我離開時意外發現眼角沒有淚,反而是滿手滿袖都是那個味道,像母親在冬天替我塞進被窩的暖暖包。原來展覽不是逼我掉淚,而是把我的懼怕織進味道裡,從此背著也不覺得重。我現在每天都把紗帶纏在大水瓶上,澆花時就像在替我媽澆水。植物長得很好,味道也一直都在。」
把展覽溶解在生活中:雙魚座日常儀式三選一
關掉網路,把手機反面朝下,在廚房替自己煮一杯無咖啡因的花草茶。選擇 紫羅蘭+玫瑰花瓣+一撮鹽(鹽是海的隱喻),讓香氣充滿小小空間。因為雙魚座的靈魂需要被提醒:即使肉身住城市,鼻子仍保有逐浪的記憶。可以拿一本空白筆記本的第四頁寫下一行字:「今天我的心情是○○海流」,○○就用茶香即興命名。10分鐘後讓本子自行闔上,不要回頭翻閱,那是替未來的自己釣來的一道暗流。
用手機錄下環境音60秒,不說話,只錄下此刻你能聽見的世界:隔壁冷氣滴水聲、遠處垃圾車〈少女的祈禱〉、同事敲鍵盤的頻率。結束錄音後,把檔名改成「今天我想你,但我沒說」。不用發送,僅存於手機最深層資料夾。多年後換手機時,你會在雲端備份裡偶遇,瞬間回到這個下午──雙魚座的溫柔,就是允許情感像海浪留聲,日後歸還給另一個時空的自己。
挑一個不用加班的傍晚,獨自帶一瓶礦泉水到高架橋下或河堤,把水緩緩倒進排水孔。同時默唸:「我把我的焦躁交給地下水流,最終會抵達海洋,被月光蒸發成下一場雨。」 倒完水後,在現場留下一粒白色石頭,拍照但不上傳。這個動作是對海王星的迷你獻祭──讓你與陌生城市共享一種隱祕的重力循環,成為彼此夢境的潛意識支流。
展覽可以結束,但海不會。把每一次呼吸都當作潛水,在乾燥空氣裡仍舊維持腮的想像,你就永遠不會遠離那場快閃詩歌的餘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