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雙魚「膠片濾鏡」使用偏好:復古浪漫還是逃避現實?
為什麼雙魚總愛套用膠片濾鏡?從海王星談起
「這張照片如果加點顆粒、色偏再柔焦,就像穿越到 90 年代了!」—— 幾乎每位雙魚都說過類似咒語。
守護星 海王星 賦予雙魚無邊想像,膠片濾鏡的色偏、漏光、暗角正好成為現實與夢境的結界。神經科學研究指出:「高同理心族群」在觀看低飽和、帶雜訊的影像時,大腦鏡像神經元活化程度更高,情緒共感越強。雙魚天生就帶這種情緒海綿體質,於是膠片風不只是好看,更像替日常披上一件柔焦防護罩,讓尖銳的世界瞬間變得朦朧安全。
此外,膠片特有的不可預測性(如隨機漏光、粒子分布)與雙魚喜歡的命運感相呼應;他們享受「把結果交給未知」的浪漫,就像把心事放進瓶中信,誰撿到都不重要,漂流本身就是意義。
復古浪漫派:用顆粒感封存易碎的心
- 調色依賴 Teal & Orange 底片調,讓人物膚色泛暖、背景帶青,像舊港片定格。
- 拍照前會先找「媒介」:機車後座、舊戲院帆布、榻榻米店面;場景必須先說故事。
- 打卡文字常用「那年的×××」開頭,搭配朦朧自拍照,營造「我其實活在過去」的錯覺。
這一派雙魚通常出生於 2 月底至 3 月初,水象元素純度高,社群版面像 90s 音樂錄影帶連續播放。他們相信:「只有老的東西才不會離開」,膠片顆粒愈粗,情緒緩衝愈厚;於是失戀要拍 Polaroid、離職也要拍 Polaroid,仿佛只要色溫偏黃,眼淚就能被化開。心理學稱作「懷舊療癒」—— 透過召喚集體記憶,降低個體孤獨感;雙魚則把這招練成日常被動技能,隨時隨地回到心靈的復古避難所。
逃避現實派:把高對比當成情緒止痛貼
不同於復古派講究柔和,這群雙魚偏好高對比、低保真、甚至失焦的膠片濾鏡,照片看起來像混音帶封面,強調「我很好,但請別靠近」。他們通常面臨:
- 現實壓力超載(考試、薪資、家庭期待)。
- 情緒邊界被侵犯(主管深夜訊息、伴侶情緒勒索)。
- 逃避成為唯一自主權。
這時把影像壓成死黑與過曝,等同於替內心碎玻璃貼上霧面保護貼——你看不到我的裂縫,就不會被割傷。研究顯示,高對比影像會刺激杏仁核;對雙魚而言,那種輕微的痛感反而轉移注意力,暫時忘記內心更巨大的潮濕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們常搭配模糊字幕如「run away」、「no signal」,形成視覺白噪音:讓滑過的朋友感覺「好像很酷」,卻讀不出求救碼,於是安全與求救並存,這正是逃避派雙魚最擅長的矛盾美學。
愛情裡的膠片隱喻:曖昧、顯影、定影
雙魚的戀愛流程,簡直就是底片沖洗三階段:
- 曖昧期=曝曬:情緒光子打在心底底片上,他們享受不可見的期待,這時最愛用 Nikon 35Ti 仿底片 App,強調「我还没說,但你應該懂」。
- 顯影期=拉扯:放入化學藥劑(=關係承諾),影像逐漸浮現;雙魚一方面想看真實色彩,一方面又怕細節不夠完美,於是開始「測試」對方:已讀不回、深夜晚安、社群限動暗示,像反覆搖晃顯影罐。
- 定影期=凝固:若伴侶撐過化學味,他們會把這段愛情永久定影,從此照片不再褪色;但多數時候,雙魚因為過度自責或過度理想化,導致影像過度曝光——愛情白成一片,只好換新底片(新對象)重拍。
想與膠片雙魚長久,關鍵是「一起做暗房」:讓他們明白真實的你也在藥水裡,才能一起見證圖像漸漸成像,而非只把對方當沖洗店。
給雙魚的拍攝練習:關掉濾鏡,也能留住柔光
把手機留在家,刻意尋找自然柔光:樹影縫隙、大樓玻璃反光、捷運窗外夕陽。訓練大腦不靠濾鏡也能發現朦朧,慢慢降低對「顆粒保護殼」的依賴。
先拍一张真實場景,再用紙筆速寫當下情緒,最後把兩者並置上傳。讓觀者同時看到外在真相+內在幻想,練習把「夢」與「醒」同時呈現,而非二擇一。
每週挑一天只拍 JPEG 直出, forbidding 任何調色。一開始會焦慮,但幾次後你會發現:真實色溫也能自帶故事,世界並不如你想像的尖銳;你只是太久沒給它原圖機會。
記得,膠片濾鏡是翅膀,也是牢籠。雙魚真正要學的,不是怎麼逃進復古,而是在高清 4K 的世界裡,仍能自帶柔焦的慈悲。當你把內心調成自帶顆粒的溫柔,任何濾鏡都只是錦上添花,而非救生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