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水瓶座的科技實驗:AI繪圖幾次才能創出獨一無二的作品?
水瓶座 vs. AI:為什麼他們天生就是科技實驗搭檔?
不實驗,毋寧死——這句話根本就是水瓶座的座右銘。
水瓶座(1/20-2/18) 在占星學上被歸類為風象的固定宮,象徵冷靜而奔放的大腦電波。他們熱愛尚未普及的未來感,對「獨特」「不可複製」的追求幾近偏執,因此當生成式 AI 繪圖工具一開放下載,他們總是第一個衝進 Discord 頻道,敲下 /imagine
指令。
這樣的人格特質,與 AI 繪圖的隨機種子(seed)、機率密度、雜訊擴散模型其實契合得無以復加:
- 水瓶座需要「未知」帶來的多巴胺,而 AI 每一次渲染都在餵食新鮮感。
- 他們討厭被模板綁架,恰好擴散模型本身就是去模板化的高手。
- 固定宮的執著,讓他們願意在 prompt 裡微調括弧權重直到天亮,只為了驗證「到底差 0.1 會不會讓宇宙背景輻射的色溫改變 2%。」
換句話說,AI 繪圖對水瓶座不只是「玩玩看」,更像是一場可控的宇宙裂縫實驗:他們渴望證明隨機裡藏有規律,而規律又能被自己的意志重新雕刻。這份證明,正是今天這趟「N 次迭代」旅程的核心燃料。
實驗設計:從零開始定義「獨一無二」的界線
任何實驗都要先回答:「終點是什麼?」否則會沉淪在無止盡的微調黑洞。為了讓「獨一無二」不再是形容詞,而是可度量的指標,我們把實驗拆成三個維度:
1. 內容維度
- 題材:混合賽博龍、台灣廟宇屋脊、量子力學公式塗鴉——三種文化符號交疊。
- 構圖:鏡像黃金比例結合浮世繪波浪,可視化公式
φ×√2
套在三分法內。
2. 色彩維度
- 鎖定 CIELAB 色域中
a*<0
且b*>35
的「科技青檸」+「電紫」雙主識別,保證跳脫常見配色。
3. 技術維度
- 雜訊種子採「雪花秒」——即以當下 UTC 秒數 × CPU 溫度作為隨機源,杜絕人工重現。
- 引入
--styleize 1000
極端值,讓模型風格化偏離訓練平均值,進一步遠離大眾臉。
設定基準後,我們總共啟用 兩組模型 對打:Stable Diffusion XL 1.0 與 Midjourney V6,交叉生成 600 張 1024×1024 影像,再讓 CLIP+ResNet50 雙模型計算「內容距離」與「風格距離」。凡出現歐式距離 <0.21 的「雙胞胎」即淘汰,直到找出 N 值,使剩餘影像彼此距離均 >0.35,即宣告「獨一無二池」成立。
**換言之,我們用演算法淘汰演算法,讓水瓶座的逆向精神徹底實踐:**不是相信 AI,而是逼 AI 無路可退。
迭代進行式:從第 1 次到第 473 次的心理學曲線
前 30 次的興奮期,就像剛拿到 VR 眼鏡:看到什麼都哇聲連連。第 31-120 次進入「盲點發現」階段,模型會猝不及防地吐出缺廟脊脊獸、或把量子公式寫成便當店電話。水瓶座一邊咒罵一邊把 prompt 拆成九層,把「cyber dragon」+「Taiwan temple」切進正負提示詞,再用 /blend
雙圖雜交。這段時間最難熬:每一次生成看似離目標更遠,CLIP 距離甚至掉到 0.14——雙胞胎氾濫。
第 121-300 次可稱「跳水點」:當你開始懷念第一張圖也沒那麼糟,水瓶的固定宮能量會逼迫重開一個全新資料夾,把 type A 實驗封存,type B 投入 LoRA 微調,學習率 1e-4
搭配 12 張自己拍的廟脊照片,硬把模型往「台灣味」方向擠。隔離 48 小時後再回來,你會發現新生圖的 CLIP 距離衝上 0.31,雙胞胎率驟降 60 %。
心理學稱之為「功能性固定打破」——人類大腦與模型同步越過局部低谷。
第 301-473 次才是黃金高原。此刻「科技青檸+電紫」配色開始穩定,雜訊種子偶發的粉紅色污染被負提示詞 -(pink)::1.5
強力壓制,量子公式與龍鱗片呈現「莫比烏斯環」結構。終於在第 473 次,CLIP+ResNet50 雙指標均 >0.35,雙胞胎率 0 %,宣告「獨一無一號」正式誕生。
當 AI 遇上人類:獨一無二之後,價值該如何延續?
影像被鑄造成一枚 NFT,上傳至乙太鏈,但水瓶座的好奇心並未就此停機。下一個問題迎面而來:「如果 AI 真正無法再複製它,那它還能被大眾感知嗎?」
於是我們策劃一場「AR 廟會」:把作品投影在台北孔廟的藻井下方,觀眾只要拿起手機對準屋脊,就能看到青色巨龍盤旋、量子公式如香火煙霧流動。路人無需理解背後的 473 次迭代,就能被「文化符號+未來感」擊中。這證明:
- 科技冷度需要文化熱度加持,否則只會留在小圈子自嗨。
- 區塊鏈不可竄改,替「獨一無二」添加時間戳;而實體場域則替它添加「人情味」。
水瓶座也從這次實驗學到,**價值感其實源自「被共鳴」而非「被複製的難度」。**換句話說,如果明天出現模型能一次就生成完美雙胞胎,只要那份作品沒有經歷人類的「敘事」與「在場」,它仍進不了觀眾的情感快取。
這或許是給所有科技創作者的提醒:技術門檻會不斷被削平,唯有你的故事永遠無法被雜訊種子取代。
給下一位水瓶實驗者:效率心法與失敗避險指南
- 本地 GPU 不足?別硬撐。先用 Google Colab Pro+ 跑 30 張確認方向,再回流本地精修。
- 模型混搭才是王道:SDXL 拿手的是「材質精度」;Midjourney V6 強在「光影戲劇感」。把它們當作雙胞胎,不是情敵。
- 用 Jupyter Notebook 把每一條正負提示、種子、CFG、步數寫進表格,外加圖片超連結。否則迭代到第 200 次時,你會忘記曾經有哪組參數讓青色龍鱗發出霓虹折射。
- 括號權重玩過頭容易崩壞;每調一層跑一次同比對,避免一次改 10 個變因。
- 設定「停損點」:例如超過 500 次仍未達標,就強制自己把實驗包裝成階段報告對外發布。外部回饋會給你新靈感,也能避免無限迴圈焦慮。
- 找人類夥伴一起評圖。AI 指標再高,也量不到「雞皮疙瘩指數」。把圖丟進朋友群,看他們是否會在 3 秒內打出「哇靠」——這才是最樸實的圖靈測試。
- 當「獨一無二」被達成後,下一步是「互動」:導入 Unity + Vtube Studio,把 2D 靜態圖進階成可對嘴、可追蹤觀眾眼球的 Live2D 角色。
- 也可把 LoRA 權重開源,讓社群共創「二代龍宇宙」。要注意的是授權條款:若基底模型採「CreativeML Open RAIL-M」,衍生物也必須帶相同授權,避免未來商業化糾紛。
記得,水瓶座的終極快樂不是「我贏了機器」,而是「我與機器一起把世界往前推了一公分」。願下一位實驗者,帶著這份精神,繼續把 473 次迭代寫成屬於自己的序章。